-
我科学家为稀土穿上“能量转换外衣”
发布时间:2025-11-28 08:10:26,阅读次数:45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近日,清华大学韩三阳副教授团队与黑龙江大学许辉、韩春苗教授团队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刘小钢教授团队联合攻关,为稀土纳米晶设计了一件独特的“能量转换外衣”,将能量高效传递给稀土纳米晶的有机分子界面,为解决电致发光器件中的研究和应用难题带来了新的突破口。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稀土纳米晶具有发光颜色可调、发光谱线窄、发光稳定性高等先天优势,通过调控纳米晶内部掺杂离子组分可使该材料体系实现广色域的多色发光,一直被认为是电致发光材料的“潜力股”。
而电致发光,能够将电能直接转换为光能,是现代显示技术和照明技术的基石。稀土发光材料,凭借高亮度、长寿命和出色的色彩表现,在照明与显示技术的发展史上曾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当21世纪的技术浪潮转向了以发光二极管、有机发光二极管为代表的直流电致发光器件,性能卓越却无法直接导电的稀土材料,陷入了“绝缘困境”。
“这就像人在‘穿着棉袄跑步’。”韩三阳解释道,“稀土材料的绝缘特性,使电流难以注入和传输其中,因此其无法像半导体材料那样被电流直接高效点亮。”尽管科研人员在提升其光致发光效率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个“电流驱动”的根本瓶颈始终难以突破,严重阻碍了稀土材料在现代光电技术中的研究和应用。
针对上述根本性难题,团队创新性地通过表面修饰为稀土纳米晶穿上“能量转换外衣”,采用有机—无机杂化策略,精确调控能级结构,借助配体工程将激子能量高效分配给镧系离子发光体,成功解决了电致发光中激子产生、输运和注入的核心难题,实现了高色纯度、光谱可调的高效电致发光。
“这项成果的意义在于,我们不仅让稀土材料‘通上了电’,更打开了其在现代光电技术中应用的大门。”韩三阳进一步表示,这项成果未来有望进一步应用到人体健康监测、无创检测,乃至开拓农作物补光技术等场景中。
-
相关、相似的资讯
- 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9%2025/11/28
- 多管齐下,防范AI技术滥用2025/11/28
- 机器人行业如何实现营收翻番2025/11/28
- 人工智能产业如何行稳致远?2025/11/27
- 我国稀散金属开发利用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2025/11/27
- 热门关注
-
- 奋楫十年 天翼云以科技创新刷新“中国速度”每个时代都有各自标志性的生产力,这是时代的烙印,也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质...
- 连续三年亏损 苏宁易购遭“ST”5月5日,苏宁易购停牌,5月6日开市起,这个昔日的零售巨头股票简称将变为“ST易购...
- 苏宁易购筹划股权转让 神秘接盘方近日将亮相2016年成功引入淘宝中国作为重要股东后,时隔4年多时间,苏宁易购再次发布重磅消息...
- 未来金融就在眼前,火星数字资产银行荣获“2018年度区块链创新服务奖”7月5日,“2018区块链世界论坛·深圳峰会”在深圳京基100举行,作为全方位为数字资...
- 公交车司机9年未过团圆年,苏宁彩电助其实现心愿转眼春节就要到了,游子已经踏上了回家的归程。提起回家团圆,大家都是归心似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