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五金制品行业协会
知识产权保护POIPRS会员登录JOIN US联系协会CONTACT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热点

太仓口岸前7月汽车出口突破40万辆大关 “小江港”何以成国产车“出海跳板”

发布时间:2025-08-29 07:20:10,阅读次数:47 更多

长江之畔,巨型滚装船矗立,国产新车列队驶入船舱;在长江航道与疏港公路上,运送车辆的驳船与货车往来穿梭;江边场地里,集装箱、风电装备与新能源汽车堆叠如林,满是“出海”的蓬勃气息。

这里是“江尾海头第一港”——太仓港。作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这座曾见证海上丝路辉煌的古港,如今正以惊人速度崛起:今年前7月口岸汽车出口43.57万辆,同比增长58.78%,提前4个月突破40万辆大关。

从长江沿线普通港口,这座“小江港”是如何跃升为车企“造船出海”的“首选码头”和“出海跳板”?又如何实现从江河到深蓝的跨越,做全球航运的“超链接者”?

从“木材森林”到“钢铁洪流” 一座汽车码头的崛起

处暑时节,江风轻拂,河清岸绿。驶入太仓港,一片壮阔景象扑面而来:成千上万辆国产汽车整齐停放在堆场上,宛如一片“钢铁洪流”,静待装船出海。谁能想到,八年前这里还是一座以木材贸易为主的码头。

太仓国际集装箱码头商务部经理王利民的手机相册里,藏着码头的“成长日记”:2017年堆场上还是清一色的原木、卷钢两大传统货种,2025年画面里已遍布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与储能柜。“最里层是木材压痕,中间是钢材车辙,现在外层铺着风电设备垫木。”他指着堆场新旧交替的地面痕迹打趣说,就像给老树嫁接新枝,现在结出的都是高科技的果子。

作为长江流域为数不多的“集件双资质”码头,太仓国际集装箱码头的转型是太仓港蜕变的标志。自1998年开港以来,该码头业务以木材、钢材为主,木材业务占比高达80%。面对木材贸易下行压力,2017年这座老码头开启“二次创业”,从传统散杂货作业转向高端制造装备物流。

转型步伐不断加快:2022年,太仓国际集装箱码头开通中远海运商品车出口专线,以全球首创“可折叠商品汽车框架箱”打造中国车出海新模式;2023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专班首航;储能柜出口月度常态化,今年6月更创下单船603个的纪录。

而海通太仓汽车码头的崛起,则让太仓港汽车出海能力实现跃升。这座由上汽集团、上港集团、江苏省港口集团合资运营的码头,2022年12月开工,2024年12月投产。

“太仓临江近海,上游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分布着中国大部分汽车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在海通太仓汽车码头商务主管孟佳旻看来,作为长江入海口南岸的重要支点,太仓港很适合做整车整船出海。

海通滚装码头还具备“公铁水”三网交汇的集疏运优势:S80高速专用通道实现货车5分钟直达堆场,并串联疏港铁路与长江驳运码头,实现多式联运无缝衔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据统计,今年1—7月,太仓口岸通过“铁海、公海、江海”联运分别出口汽车10.1万、28.8万和4.67万辆,占比分别为23.2%、66.1%和10.7%。

口岸营商环境的优化为出口保驾护航。太仓海关设立汽车出口专窗,引导企业规范申报,综合运用智慧水运系统、无纸化审批等“智慧海关”手段,压缩船舶靠泊等待时间,提升通关效率。

太仓港口管委会发展服务局局长方健介绍,在太仓港转型新能源车出口过程中,口岸与政府共同制定新能源车出口标准和安全操作规范,指导企业完成场地改造,体现出太仓港高效灵活的服务能力。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不断响应需求、优化服务,推动太仓港逐步成长为长三角汽车出海的核心枢纽。

今年以来,国内龙头车企的多艘新建大型滚装船及多个出口汽车新项目,均选择这里启航:4月,比亚迪“深圳号”滚装船首航,载运7300辆新能源车驶往巴西;5月,吉利首艘自有滚装船“吉速财富”号搭载5000余辆汽车驶向欧洲;7月,首批央企非洲矿山项目所用纯电动矿卡成功出口。

8月11日,又一批国产汽车在太仓港启航,驶向浩瀚海洋。从“木材森林”到“钢铁洪流”,太仓港华丽转身,正在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出海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

“内外”联通江海 打造全球航运“超链接”

虽然是内河港口,太仓港却凭借38.8公里岸线和12.5米深水航道,从容接驳远洋巨轮,在江海交汇处铺展出一幅“大船大港”的壮阔图景。

从1992年开工建设,到2024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03万标箱,跻身全国港口第8位、全球港口第20位,太仓港的崛起速度令人瞩目。今年前7个月,其集装箱吞吐量已达504.6万标箱,同比增长2.9%。

这座被誉为“江苏仅有、中国难得、世界少见”的天然良港,正以江海联运中转枢纽、中近洋和内贸集装箱干线港、远洋集装箱喂给港,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多重定位,重塑区域港口格局。

要实现这样的雄心,离不开对外合作的深度拓展。乘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太仓港积极深化“沪苏同港”,与上海港携手共进。自2020年实现通关一体化以来,货物进出口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贸易流动更为顺畅。不仅如此,“沪太通3.0”“太申快航”等创新物流产品高效运转,航线密度已达0.6班/小时,“联动接卸”箱量突破30万标箱,为企业降本超1.2亿元。

视野向外,太仓港还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持续加强与宁波舟山港的合作,开辟“甬太快航”实现所有中转支线“公交化、天天班”运营,让区域联动更紧密。

向外深化合作的同时,向内融合也在加速。作为苏州港的核心港区,太仓港加快与苏州沿江各港区的一体化进程。2024年,“港内穿巴”与“内河穿巴”正式开通,实现了沿江港区一站式服务,有效解决了长江驳船“一船多靠”的难题。

“以前,重庆等长江上游港口的集装箱需要在张家港港区卸下本港箱,再通过太仓港外贸干线出运,船公司至少需要一船两靠。如今船公司可以根据船舶货物流向和配载需求,自主选择挂靠苏州港任一沿江港区。”随着苏州港港内“穿巴”启动,来自重庆的民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治忠倍感便利。

贯通内外,太仓港的航线网络仍在不断加密,持续向全球落子——

4月20日,装载2700余辆国产汽车及工程机械的“阿比盛世”号轮船从太仓港启航,驶向南非德班港。这是长江流域首条远洋直航的滚集一体航线,为长江流域企业构建了与非洲地区稳定、高效的贸易通道。

6月16日,一条全新的航线正式启航。“太仓海运远瑞”从太仓港正和兴港码头出发,驶向柬埔寨西哈努克港,这意味着太仓—柬埔寨直达航线的开通。

如今,太仓港已联通全球120多个港口,覆盖东南亚、地中海、南美等广泛区域,形成横贯东西、通江达海的航运体系。

航线越密,贸易越旺。太仓港不仅是江苏外贸第一大港,更是近洋直达、内贸转运和远洋中转的战略枢纽。今年1至7月,太仓港“新三样”——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出口44.4万标箱,同比增长45%,销往105个国家和地区,彰显出强劲的外贸动能。

做优“家门口的出海口” 向世界级枢纽能级跃升

做优“家门口的出海口”,向世界级枢纽能级跃升,是太仓港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核心课题。

港口要发展,基础设施是硬支撑。太仓港已开发利用岸线15.69公里,建成各类码头泊位99个;构建起“江海河联动、公铁水互通”的集疏运体系,各类大宗商品得以高效集散与交易。

今年以来,多项重点工程进展迅速:疏港铁路2月完成“四进四出”实操,运能大幅提升;太仓港综合枢纽(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博世亚太物流中心签约入驻。此外,玖龙纸业码头改建完工,集装箱五期、华能煤炭二期等项目有序推进,为港口发展持续赋能。

新货种新业态是太仓港发展的关键词。除了汽车,太仓港拥有进口水果、粮食、水生动物、肉类等指定口岸资质。资质覆盖面之全,在全国检验检疫系统都不多见。去年,太仓港推进建立高端冷链农产品进口标准化机制,推动俄罗斯帝王蟹进口头部企业——蟹将军项目落地开工,引导俄罗斯澳尔泰渔业公司、德流冷链等公司落户,开展全省首船进口冻品海鲜业务。

如果说港口是联通世界的“万能接口”,那么港口经济就是接口最为关键的“硬支撑”。太仓提出推动“3+3”产业与港口优势结合,除现代物贸之外,高端装备制造中的汽车零部件、船舶海工等领域,可依托港口枢纽实现“产、运、销”协同,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基地。例如,扬子三井造船年产值达31亿元,手持订单58艘、价值31.5亿美元,交船期排至2029年。

除了强化现有产业与港口联动,太仓还积极开辟新赛道。正在谋划的美妆产业,有望借助口岸优势,成为继航空、药谷之后的新兴品牌,进一步丰富港口经济内涵,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为打造更优的“家门口的出海口”,太仓港推出了一系列惠企举措:对苏州港重箱堆存费予以减免,提供空箱中心免费调空服务,组建航线保障团队,举办海运服务推介会,走访重点外贸企业,协调建立舱位“兜底”机制。

口岸单位协同发力,海关设立生鲜冷链保障专班压缩通关时间,海事打造“平安箱运·绿色快航”品牌,边检实行“一船一策”保障生鲜和新能源船舶快速通关,引航克服恶劣天气优先保障关键物资船舶靠离。

从内河走向深蓝,从节点跃为枢纽,太仓港正以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步履,书写着一部江海互联的航运传奇。

热门关注
总访问量:2147150今日访问量:1543昨日访问量: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