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五金制品行业协会
知识产权保护POIPRS会员登录JOIN US联系协会CONTACT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赢得战略主动

发布时间:2025-07-29 07:58:24,阅读次数:78 更多
  南钢集团特钢长材精品基地。
  南钢集团供图

  中农海稻新疆喀什万亩耐盐碱作物育种与示范基地。
  中农海稻供图

  位于中核集团田湾核电基地的“和气一号”能源站。
  桑松茂摄(人民视觉)

  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基地。
  李红星摄(人民视觉)

  视频报道请看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客户端,英文报道请看环球时报英文版客户端

  产业体系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大国竞争的战略焦点,在经济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持续推动产业体系迈向更高水平,要深刻把握这一目标要求及其相互关系,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着力打造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们看到,面向消费者的个性化、柔性化制造产品,加速走入千家万户,引领消费升级;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蓬勃发展,成为产业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光伏电站与牧场同频共生,描绘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美丽画卷。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背后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深刻变革——我国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正在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兴起、茁壮成长,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产业体系的智能化,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

  我国已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体系。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的相关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产业链覆盖芯片、算法、数据、平台、应用等上下游关键环节。在数据、算法、算力的支撑下,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加速推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键。

  产业体系的绿色化,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在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动下,我国产业体系的绿色化转型持续推进。截至2024年底,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6430家,实现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约20%,占比持续增长。这些工厂基本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持续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国家竞争新优势贡献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产业体系的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正在持续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

  在资源要素上,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产业结构上,一二三产业以及各产业门类、上下游企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区域间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布局。截至目前,我国“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5万个,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我国搭建的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已汇聚38.1万家优质企业、3090家金融机构、800余项金融产品;2024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启了我国产业变革的新篇章。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将其作为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进一步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理解和把握这一重要任务,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一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创新组织模式,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原创性技术突破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强化技术变革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催生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建立跨领域、跨区域的协同创新网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二是集聚各类资源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和创业服务机构合作,促进经营主体快速涌现和迭代创新。不断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世界一流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以高质量经营主体培育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优化资本、人才、技术等市场要素和创新资源配置,通过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和资本市场的多方联动,共建现代化产业生态。

  三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构建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制度和政策体系,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以高水平开放营造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深度参与全球技术合作、产业合作、生态环境合作等,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技术合作与国际交流。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百年变局之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国锚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抓住机遇赢得战略主动,实现大国崛起的关键路径。要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凝聚各类资源要素,锻长板、补短板,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努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引擎,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绩,为“十五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案例一

  造好车,完备产业链添底气

  讲述人: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开宇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从小我就知道,黑土地能种好粮食,还能造好车。

  2021年,奥迪集团、中国一汽、大众中国3家企业合资联手打造奥迪一汽超级智能生态工厂。从破土动工到首台车下线,仅用了18个月。

  以工厂为圆心、半小时车程为半径画圆,圆圈内能找到组装一台车所需的一半供应商。如果将范围扩大至吉林省,我们每台车超七成的零件都来自这里。

  中国日益完善的汽车产业链,为合资项目快速落地提供了可能,也成为工厂不断向上生长的坚实底座。

  焊装车间内,824台机器人协同运作;底盘工位上,3台多轴全自动拧紧站的作业精度高达±0.1%;涂装车间里,奥迪全球生产体系首次引入中国自主研发的在线视觉检测技术,使“滑橇精度检测”这一关键工序的效率较传统人工检测大幅提升。

  从“筚路蓝缕”“追赶跟随”,到“体系完备”“成为标杆”,中国制造实现了从“能造车”到“造好车”,再到“造高端车”的跨越,并将在开放包容中融合创新、跨越精进,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人民网记者申佳平整理)

热门关注
总访问量:2123762今日访问量:2217昨日访问量: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