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五金制品行业协会
知识产权保护POIPRS会员登录JOIN US联系协会CONTACT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中国生产、国外整装 我国连续12年居全球中间品出口第一大国

发布时间:2024-03-22 08:29:04,阅读次数:239 更多
  眼下,外贸迎来开门红,满载货物的飞机、班列、货轮,正奔赴世界各地。其中,很多“中国制造”都是中间品,所谓中间品就是原材料和零部件。记者调查发现,全球的贸易重心正在从成品转向中间品,中国的中间品贸易正迅速增长。

  在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刚刚下线的21箱电视机芯,将通过中欧班列在12天后运抵欧洲波兰。

  这些电视机芯的元器件大多来自沿海地区,在成都完成机芯等零部件生产,最后将在波兰工厂完成电视整机的组装,送往欧洲各国,到达消费者手中。

  TCL光电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合智:我们在2023年出货量达到5100多个柜,比2022年提升约20%。

  这种供应链相互配合的模式,让电视整机实现了欧洲本土化生产,从而更加快速地响应欧洲的市场变化。据成都海关统计,2023年四川中间品进出口5965.7亿元,占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的62.3%。今年前两个月,四川中间品进出口936.7亿元,同比增长14.2%。

  在广州,一家生产膜电极的公司大部分产品都出口到了欧洲、北美和亚洲地区。膜电极,是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零部件,主要由膜材料构成,被形象地称为燃料电池的“心脏”,其中最薄的质子交换膜,只有8微米。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走俏海外市场,作为核心零部件的膜电极销量也跟着火了起来。

  科技含量高,性价比高,再加上全球产业链的密切分工合作,让中国氢燃料电池膜电极受到海外市场青睐。

  今年前2个月,广州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63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2%。同期,广州进出口中间品约803.2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49.1%。其中,汽车零配件类、平板显示模组类中间品出口额分别增长24.1%和15.1%。

  在佛山,一家主要生产工业、娱乐照明用灯的企业生产的各类LED灯大多销往海外,比如汽车照明用的大灯、尾灯、刹车灯等,种类达上百种。

  欧司朗(中国)照明有限公司佛山工厂厂长 徐留玉:公司年销售额约50亿欧元,佛山工厂2023年比2022年增长了大约11%,主要销往欧洲、北美,包括亚太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4年前2个月,佛山外贸进出口88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间产品出口214.1亿元,占出口贸易额的30.2%。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外贸已经连续12年位居全球中间品出口的第一大国,中间品对外贸增量的贡献接近六成。2023年我国出口中间品11.24万亿元,占我国出口总值的47.3%。中间品贸易已成为中国外贸新的增长点。


  破解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需要我们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部署,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中国经济稳中有进、行稳致远。

  事实是对“中国经济见顶论”最好的回击。国家统计局本周发布了今年前两个月经济运行数据,多项主要生产需求指标稳中有升,高于市场预期。分析机构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一季度有望迎来“开门红”,并为实现全年发展目标打下基础。

  作为全国两会后的首次月度数据发布,1月份至2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备受关注。数据显示,1月份至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比上年12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超九成行业、超六成产品同比实现增长;市场销售持续平稳恢复,同比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2个百分点;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工业出口结束此前连续8个月下降态势;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2个月回升……无论从生产需求主要指标、先行指标,还是实物量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延续了回升向好态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一些唱衰中国经济的杂音甚嚣尘上。最近流行的一种论调是渲染所谓的“中国经济已经见顶”,通过放大或歪曲中国经济恢复进程中个别数据的短期波动,鼓噪中国经济增长“达到顶峰”,以图误导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前景的预期。2023年,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恢复进程中的诸多困难挑战,我国迎难而上稳中求进,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明显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30%,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无论是2023年的恢复向好,还是今年前两个月的稳中有升,或者拉长时间线回溯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绩一再证明:中国经济没有崩溃,反倒是“中国崩溃论”屡屡崩溃。所谓“中国经济见顶论”毫无事实根据,将被再次证伪。

  中国经济增长见顶了吗?当然不是。我国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单单追求增速,而是更看重发展质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为5%左右,这一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综合平衡基础上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提出的,符合“十四五”规划的年度要求,与经济增长的潜力基本匹配,是一个积极向上、奋力一跳就能实现的目标。5%左右的目标与2023年保持一致,体现出我国对未来发展从“有信心”到“有把握”的基本判断,释放出对经济中长期发展更为积极的信号。5%左右增速对应的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不容小觑。

  中国经济失去动力了吗?当然不是。《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今年10项重点工作之首,这是激发潜力、重塑动能的关键之举。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崛起,一批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企业家茁壮成长。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人,未来将达到8亿人。这些都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从辛勤耕耘的田间地头到繁忙作业的车间码头,从火爆出圈的文旅消费到蓬勃生长的创新力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是前进的不竭动力。

  中国经济优势不再了吗?当然不是。我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积极因素持续累积增强。用好用足这些优势,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并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继续贡献宝贵的确定性。基于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增长充满韧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2个百分点至3.1%。

  坚定信心和底气,并不意味着回避困难和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国内经济恢复发展还面临不少难题。破解这些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需要我们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经济工作安排部署,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推动中国经济稳中有进、行稳致远。 (作者:熊丽 来源:经济日报)

热门关注
总访问量:2115256今日访问量:162昨日访问量: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