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亚崛起,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不保?
发布时间:2020-05-15 08:12:47,阅读次数:324
2018年中期以来,网上满是中国制造业面临贸易摩擦的严重冲击,大量制造业工厂正在向海外尤其是越南大规模转移的消息,中国经济似乎正面临重大危机。政治学学者施展去年从北到南对越南做了深入调研,结果证实了他的理性分析,制造业大规模的迁移不大可能,所谓的“转移”,实际上是中国供应链的“溢出”。但他也承认,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当下,世界秩序正在经历一些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或将决定中国未来50年的发展。划重点疫情带来的主要变化不是制造业要转走了,而是中国和世界之间的相互信任遭到严重的破坏假如西方重建起了安全相关的产业,有可能会导致中西之间形成两套平行的生产体系对“供应链去武器化”感到愤怒的人,缺乏换位思考能力“别让某某跑了”是伪焦虑,如果你天天叫着“别让某某跑了”,人家还真是非跑不可了未来的全球化会有一个“精神分裂”——经济全球化仍会持续,但政治全球化可能会发生倒退01 下一站,越南?去年我和团队去了两次越南,两次加在一起有大半个月时间。我们在越南调研的密度极高,早上9点出门一直到晚上10点回酒店,每天都是这样的密度,同行的社会学老师说,我们大半个月完成了别人2~3个月的调研。为什么是越南?说起下一个世界工厂,我们会自然联想到两个国家,印度和越南,印度,我一开始就排除了。的确,印度凭借人口数量大和人口年龄结构年轻的优势,有可能跻身下一个世界工厂的候选人,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印度的十几亿人口实际被切分成了几千个劳动力市场,原因就在于它的几千个种姓。在印度的四大种姓之下还有大量的亚种姓,每个(亚)种姓在其分化出来的时候,都对应于一种职业。对于不同的(亚)种姓,宗教给予的来世的承诺,此世的期待不同。所以企业对于不同(亚)种姓的员工,没有办法按照同一个方式来进行有效激励,这对于发展制造业很不利。
有一个现成的案例,国内某重型机械制造商去印度设厂后,发现当地工人中有个小伙子特别能干,决定提拔他当小组长。然而这个小伙子是最低种姓的首陀罗,吠舍种姓(地位高于首陀罗)的工人坚决不肯让他当小组长,闹到罢工。再加上其他问题,导致该制造商最终放弃在印度建厂。但还是能够看到有些中国公司近年来到印度设厂,比如一些国产手机厂商。但我调研的结果是,它们这么做,更大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印度的关税。这些厂商在当地主要是完成最简单的组装环节,上游的零部件依然需要从中国运过去。莫迪政府推出了一个国家层面的政策,以推动“印度制造”,这个政策的中心思想是用高关税来保护本国弱小的制造业,高关税意味着在印度国内生产的东西在世界市场失去了竞争力,所以刚说的过去设厂的公司,基本上是服务于印度的国内市场,很难出口。再加上印度的基础设施太差,政府效率不太高,等等,都使得印度要成为世界工厂的难度很大。另一个热门的候选人就是越南了。通过实地调查我们想解答以下几个问题:都说中国向越南迁移,到底是什么在迁移?这里包含两个分问题,具体什么产业在迁移,以及迁移的究竟是制造业的全流程,还是其中的部分环节?迁移和产业的科技含量是否有关系?迁移和企业的规模是否有关系?因为不同规模的企业往外迁移的时候,所依凭的资本路径有可能不一样。我直觉上推测,这一轮迁移中,有大量中国人跑出去投资了,那么到底有没有?有的话占多大比例?在我的上一本书《枢纽》里,基于对中国制造业的研究,我提出了一些假想。这些假想包括:迁移出去的是制造业的具体环节,而不是制造业整体;遍布世界的中国人在其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这两个假想在我的调研当中全都得到了印证,并且印证的结果强化了之前的假想——中国人参与的程度比我想的还要深,迁移出去的环节比我想的还要少。越南之行后,我对中国目前世界工厂的地位依然很有信心。02 信任崩坏了,然后呢?我在调研中发现的一系列经济逻辑,并不会因为疫情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疫情带来的主要变化倒不是制造业要转走了,而是中国和世界之间的相互信任遭到严重的破坏。信任被破坏有可能使西方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地去重建某些“和安全相关”的产业。什么是和安全相关的产业?这取决于中国和世界之间的互信被伤害到什么程度。安全相关产业的定义边界是动态变化的,不信任越深,被划到安全相关产业边界中的产业就越多。比如公共卫生、信息相关的产业,过去打击华为,已经是对中国的某种不信任了。疫情之后,安全相关产业边界扩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倒不是说在华为之外再去“打”中兴,而是说 “打”华为的同时捎带手,某些核心产品不再向中国出口了。
西方世界有《瓦森纳协定》,其中规定了某些最尖端的与安全相关的产品不许向中国出口。当互不信任达到一定深度后,有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瓦森纳协定》。安全相关产业在整个制造业中占的比例不大。正因为是小比例,才可以不惜代价地去重建。但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通常来说,安全相关的产业都和技术前沿路线紧密相关。假如西方重建起了安全相关的产业,有可能会导致很多产业跟中国形成两套平行的生产体系。中国跟西方在技术应用层面有差距,但不大,在最前沿的技术上还是有代差,超精密制造,中国跟西方也存在代差。网上有一些人群情激奋,“谁说中国不行了,中国厉害的很”。吹牛是没有意义的。中国在应用层上也许还有一定优势,但在基础层就不行了。就基础层而言,中国和世界还是差很远,而应用层如果没有基础层作为支撑的话,后劲会不足。一旦形成两套平行的生产体系,就会形成两套平行的技术路线。技术路线在中国迭代的速度肯定会慢于西方,也许50年后中国跟西方能并驾齐驱,但是在这50年之内中国几乎没有机会。或许有人会说,互不信任没什么大不了的,干脆封锁个几年,中国自己发展起来。这样的想法非常愚蠢。中国的供应链和市场是面向全球的,一旦外部世界觉得你不可信任,就不会再从你这里购买了,即使短期内不得不从你这里购买,也一定会做其他储备,长期来看最终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我提出“供应链去武器化”,有人很愤怒,这些人非常短视,他们没有能力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其他国家的位置上来设想下,一个天天威胁你的人,你敢把性命攸关的事放在他那里吗?“供应链去武器化”什么意思?是你“放弃拿它来威胁别人的能力”。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俄国在乌克兰危机的时候,曾经用它的油气来威胁德国,对德国来说,确实从俄国买更便宜,但如果你以此威胁我,要求我在国际上不得不配合你的话,我是无法接受的,我就选择不惜代价,重新铺设别的油气管道,几年之后就不再需要你了,到那个时候俄国怎么办呢?别人不需要你了,意味着少了一大块市场。只有在承诺不会把油气武器化的前提之下,才能持续地把油气卖出去。同样地,只有承诺了“供应链去武器化”,才能真的保住中国的供应链。当然光有承诺靠不住,还需要有一些制度性的安排。03 疫情考验人性,但人性从来都经受不起考验我认为,除非停摆两三年,否则疫情对中国制造业还不至于有特别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疫情有可能是个“挤泡沫”的过程。疫情前苦苦挣扎的工厂,几个月的现金流撑不住的话,就崩溃了。但是工厂崩溃了,并不代表需求没有了,需求仍然在,只不过暂时被压制住了。等到疫情过去之后,需求再回来,此时能够活下去的工厂将会再次满足需求,并且可以低成本地把死掉的那些同行工厂的设备、人员等等整合起来。所以这会是一个“洗牌”的过程。
-
相关、相似的资讯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2020/05/14
- 全球累计确诊病例逾433万 日本拟解除紧急状态2020/05/14
- 2020年我国机械停车设备市场规模与发展前景分析2020/05/14
- 打造知识管理新底牌,百度如流掀起行业后浪2020/05/14
- 机器学习推动运输与物流行业变革的四种方式2020/05/14
- 热门关注
-
- 奋楫十年 天翼云以科技创新刷新“中国速度”每个时代都有各自标志性的生产力,这是时代的烙印,也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质...
- 连续三年亏损 苏宁易购遭“ST”5月5日,苏宁易购停牌,5月6日开市起,这个昔日的零售巨头股票简称将变为“ST易购...
- 苏宁易购筹划股权转让 神秘接盘方近日将亮相2016年成功引入淘宝中国作为重要股东后,时隔4年多时间,苏宁易购再次发布重磅消息...
- 未来金融就在眼前,火星数字资产银行荣获“2018年度区块链创新服务奖”7月5日,“2018区块链世界论坛·深圳峰会”在深圳京基100举行,作为全方位为数字资...
- 公交车司机9年未过团圆年,苏宁彩电助其实现心愿转眼春节就要到了,游子已经踏上了回家的归程。提起回家团圆,大家都是归心似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