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五金制品行业协会
知识产权保护POIPRS会员登录JOIN US联系协会CONTACT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热点

与城市同频 与产业共振

发布时间:2025-11-14 06:32:36,阅读次数:47 更多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常州工学院与常州高新区以入选“双高协同”试点单位为契机,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创新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常州工学院党委书记汤正华表示,常州工学院作为扎根地方的应用型高校,把“优势产业聚集区+优势学科专业群”协同发展作为核心路径,通过系统性变革促进高新区与高校双向适配、双向赋能,为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路径。

有组织科研与技术创新同频

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特种电机团队受江苏明磁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开发了磁悬浮电机产品,成套装备技术及其应用水平国际领先、国内第一。目前,该团队研发成果“磁悬浮水源热泵”填补集中供暖领域国内空白,入选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120项路演项目之一。这是常州工学院推动产学研合作从“自发、零散”迈向“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跃升的生动缩影。

从最初“点对点”合作到“一院一镇、百团百企”扩大覆盖,再到共建“产业学院”深化融合阶段,常州工学院摸索出从“碎片化对接”向“系统化协同”迭代升级路径。目前常州工学院已建成16个产业学院。学校联合新创碳谷等企业共建的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为企业解决碳纤维制备关键助剂油剂和上浆剂、复合材料大部件测试等领域“卡脖子”技术50余项,推动成果转化60余项。

作为融合载体平台,产业学院由学校和龙头企业共同建设。面向智能制造、碳纤维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前沿领域,常州工学院老师与企业研发人员共同合作,形成19个混编科技创新团队,自主研发的磁悬浮高速电机设计软件、光固化硅基离型剂等实现产业化。

领军人才校聘企用双向流动

常州工学院张丹丹等3名博士在江苏乐萌精密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科技副总,为公司OLED精细金属掩膜板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增强我国在高端显示产业链上游的供应能力。“扎根产业一线,让我们更加注重研究的实用性和产业化潜力。”张丹丹说。

企业人员走进校园,产业需求转化为科研选题,带来真实的应用场景。常州都铂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都佩华受聘到常州工学院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后,推动成立“高分子材料联合实验室”,校企共同投入500万元购置研发设备,并面向高校学生开展“订单式培养”。

秉持“不求人才所有、但求人才所用”的理念,常州工学院实施“引育并举”的“双师型”师资建设工程,推行“双创博士—科技副总”和“双岗互聘”,并率先探索“人在高校、用在企业”新模式,学校科研人员编制在高校、工作在企业、服务在产业。

目前常州工学院“双岗互聘”高层次人才达72名,选聘兼职教师中来自产业一线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9人,120名学校青年博士在企业从事科研实践。依托与企业共建的科研平台,学校近5年拿下7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不少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技术。

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同构

作为常州土生土长的高校,常州工学院始终将常州视为学校发展的根基与沃土,持续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校城一体发展”办学特色,致力于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命运同频,培养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立足地方产业需求,常州工学院打破学科壁垒,打造跨专业、跨学院、跨学科的创新力量。学校围绕常州国家高新区合成生物产业发展需要,推进合成生物学本科专业申报,并整合合成生物、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多个优势学科资源,成立学科交叉中心,推动生物技术与工程、信息科学的深度融合。

为全面对接产业链,学校开启从“学科供给”到“产业适配”的转型,淘汰一批与地方主导产业不直接相关的专业,新设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与常州地方产业结构紧密相连的专业,49个招生专业与常州优势产业达到100%匹配,成为常州工学院最鲜明的竞争力。

城市因校而兴,高校依城而立。汤正华表示,常州工学院始终扎根地方,坚持应用型办学方向,通过“双高协同”机制,学校正将高校的“智力资源”更顺畅地转化为产业的“创新动能”,为应用型高校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常工样本”。

热门关注
总访问量:2382977今日访问量:558昨日访问量: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