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监测将成企业必答题,新规于2026年正式施行!
发布时间:2025-11-11 11:11:50,阅读次数:51 近日,《生态环境监测条例》经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并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条例的一大亮点,是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明确纳入法律框架,标志着碳管理将逐步索迈向强制监管的新阶段。
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弄虚作假最高处罚200万元,10年禁业!
条例第二十条明确规定,企事业单位对其生产经营等活动中污染物、温室气体等的排放情况以及建设项目、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开展自行监测。
这一条款为碳监测赋予了明确的法律地位,意味着未来监测温室气体排放,将与企业监测其他污染物一样,成为一项强制性的法定义务。
现阶段,我国的碳排放计量主要依赖核算方法,即通过活动水平数据乘以排放因子进行估算。然而,排放因子本身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数据不够精准。
相比之下,自动监测技术能提供实时、连续的排放数据,有助于实现更精细化的碳管理。但目前,该技术在测量准确性上面临挑战,其大规模应用仍需时日。
目前,企业的碳监测仍然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开展大规模推广。生态环境部于后印发了《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和《深化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将火电、钢铁、水泥、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废弃物处理等六类重点行业纳入了试点范围。
对于监测机构而言,强制性的碳监测要求,将直接催生对先进监测设备与专业数据服务的庞大需求,一个全新的碳监测市场有望迅速兴起,为环保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碳监测知识体系梳理
1、碳监测的种类
(1)生态系统碳汇监测
对土地生态类型及变化进行监测;
开展生态地面监测,在生态系统样地对生物量、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结构与功能进行监测。
(2)大气温室气体监测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原因。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国内外开始监测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逐步形成了全球-区域-国家-城市等不同尺度的监测网络。
目前,世界气象组织(WMO)组建了全球最大、功能最全的国际性大气温室气体监测网络(GAW),通过3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400多个区域大气本底站以及飞机和轮船上携带的二氧化碳探测仪测得的数据整合而得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生态环境部依托国家背景站初步建立了覆盖我国大部地区的温室气体本底浓度监测网络,在福建武夷山、内蒙古呼伦贝尔、湖北神农架、云南丽江、广东、南岭、四川海螺沟、青海门源、山东长岛、山西庞泉沟、海南西沙和南沙等11个站开展了温室气体监测。
(3)碳遥感监测
卫星、无人机、走航、地基遥感监测是获取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及其排放来源的重要技术手段。
卫星遥感监测
以遥感卫星为平台,在几百公里甚至更远距离外的太空,可以实现对地球大气的大范围观测。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拥有独特的光谱特性,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指纹。利用温室气体的指纹光伏,就能从卫星的观测数据里获取温室气体浓度分布。因此,可以用卫星来捕捉温室气体的含量及变化。
目前,国际上用于监测温室气体的在轨卫星,国外主要有美国的OCO卫星、日本的GOSAT卫星、欧洲的Sentinel-5P卫星、加拿大的GHGsat卫星等,其中GHGsat具有几十米的高空间分辨率可以有效监测甲烷等异常排放源。我国主要有碳卫星、高光谱观测卫星和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等。
无人机监测
利用无人机飞行平台搭载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设备,可实时、动态获取局部或广阔区域的温室气体三维浓度分布情况。结合气象要素监测及碳排放反演模型,可进一步开展区域碳排放量评估。
走航监测
利用温室气体走航监测车搭载高精度高灵敏度温室气体探测设备,可实现城市、工业园区、重点企业的温室气体(CO2、CH4、N2O等)在线监测评估,精准定位排放源,快速高效服务温室气体控排监管。
地基遥感监测
通过在监测区域边界处布设地基高分辨光谱仪监测站点,结合实地的地形、地貌及风速、风向等信息,可监测重点企业及排放区域的温室气体柱浓度并估算其碳排放量。利用地基遥感高精度温室气体柱浓度监测结果可对卫星遥感监测产品进行精度验证。
(4)海洋与滨海湿地碳源汇监测
海洋碳库
海洋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海洋碳库约是陆地碳库的20倍,且海洋碳储藏时间尺度比陆地生态系统长的多。全球大洋吸收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CO2总量的1/3,目前每年从大气吸收CO2达20亿吨,约占全球CO2排放量的1/4。海洋吸收CO2的主要机制包括“溶解度泵”、“碳酸盐泵”、“生物泵”及“微型生物碳泵”。
目前海洋碳监测的手段日益多元化,可通过船基航次调查、浮标原位长期监测及遥感卫星反演等多种方式共同进行、相辅相成。
现有监测结果表明,我国监测海域总体吸收大气CO2,全年表现为大气CO2的弱汇,吸收强度由冬季到春季逐渐减弱,夏季和秋季则转换为向大气释放CO2,表层海水温度、长江等冲淡水输入、生物活动以及强烈的水体垂直混合作用是影响监测海域大气CO2源汇格局变动的重要因素。
滨海湿地碳库
滨海蓝碳广义上指盐沼湿地、红树林和海草床等海岸带高等植物以及浮游植物、藻类和贝类生物等,在自身生长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将大气中的CO2吸收、转化并长期保存到海岸带底泥中的这部分碳,以及其中一部分从海岸带向近海大洋输出的有机碳。
滨海湿地类型中的红树林、盐沼湿地和海草床是公认的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相比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作用,海洋生态系统的碳汇具有碳循环周期长、固碳效果持久等特点。
涡度相关观测技术和理论的不断发展为探讨生态系统尺度的CO2和CH4交换的时空变化提供了新途径,成为长期测算生态系统碳通量最可靠和切实可行的方法,被认为是现今能直接测定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物质与能量交换通量的标准方法。
2、碳监测案例
(1)京津冀城市群碳监测网略
京津冀地区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1亿。GDP占全国的11%,其中钢铁产量占全国的28.4%,煤炭消费强度更是达到全球平均的30倍。因此京津冀区域是全球碳排放强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在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项目“京津冀城市群高时空分辨率碳排放监测及应用示范”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国内16家单位参与,于2018年起逐步建立了京津冀城市群碳监测网络。
京津冀碳监测项目高精度基准站外景及CO2高精度观测系统
该网络首次在中国建立了国际前沿的城市群天、空、地大气CO2综合观测体系。如下图所示,观测体系包括3颗国际碳卫星和3颗我国自主碳卫星或碳载荷、6个高精度CO2基准站、200余个站点组成的高密度CO2观测网、十余辆移动观测车、2架大气探测飞机、大气廓线采样、CO2激光雷达扫描等,其中高精度基准站和高密度观测网开展连续观测,而飞机、观测车、激光雷达开展定期强化观测。
高精度监测系统的进样口一般安装在具有较高高度的观测塔塔顶,结合高精度光腔衰荡光谱(CRDS)法CO2分析仪配套了进样模块、除水模块以及自动标定模块,实现了无人值守站点的全自动化观测。
在垂直观测方面,建立了不同高度层的温室气体垂直观测体系,综合利用梯度塔、CO2激光雷达、大气探测飞机和平流层探空气球实现了从近地面到30km高度的分层CO2高精度观测技术,各项技术分别针对近地层、边界层内、对流层内的温室气体分布。
不同高度层的温室气体监测技术
此外,针对城市群CO2浓度变化大的特点,还研制了低成本中精度传感器,200多个站的高密度监测网的CO2精度为1-5ppm(1%),揭示城市CO2高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
(2)郑州碳监测网络
郑州碳监测网络由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建立,这也是我国首个针对城市中心区的碳监测网络。
针对目前国际社会对排放量数据提出的“可测量、可报告、 可核查”的要求,可获得空间分辨率为1km×1km、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的实时动态网格化排放量数据,从而满足不同层级管控部门的温室气体减排建议、污染精准治理方案制定及政策评估等需求。
在企业排放精准计量方面,建立了烟道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的排放量量值溯源体系,确保测量数据质量,使企业能够采用CEMS实时动态监测企业排放量;
在交通碳排放精准计量方面,城市交通路网以每一个路段为一个单元,可以获得每小时的排放数据。
郑州碳监测项目的技术路线图
郑州碳监测网络基于模式分析及统计算法在郑州市高新区进行高精度CO2和高精度CH4的城市监测点和背景点的选址,结合走航车移动监测系统、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和碳通量同化反演系统,建立覆盖郑州市范围低、中、高空范围的全方位、立体化温室气体监测网络,获得准确的温室气体浓度监测数据。
通过应用企业精准测量技术、交通路网排放实时监测技术及高精度的居民天然气排放数据,优化现有郑州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提高反演输入清单的准确性和分辨率。
-
相关、相似的资讯
- 经济新方位·新产业里的传统力量2025/10/23
- “十四五”期间我国轻工业稳健增长2025/10/16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向纵深推进2025/10/06
- 7月物价数据透出哪些积极信号? 2025/08/11
- 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在南京召开2025/08/05
- 热门关注
-
- 江苏名胜风景名胜江苏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是山水园林、名胜古迹和旅游城市高度集中...
- 江苏文化自然地理江苏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海岸线954公里,长江横穿东...
- 2016年五金机电行业发展、分析2016年11月8日,据中国机电产品交易网报道,中国五金机电行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 互联网时代 磁力泵行业将怎样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向前扑奔,衍生出许多个不同的行业,时下出现了互联网+的发展大形...
- 五金人说五金人自己的故事10月12日下午,中国五金企业家论坛在临沂国家会展中心会议室成功举办,论坛以“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