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引共同书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10-28 07:17:25,阅读次数:44
更多
-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胸怀人类前途命运的崇高境界和世界眼光。今年7月出版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收录的79篇著作中,有多篇论及这些主题,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党大国领袖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深邃思考和历史担当,为凝聚各国共识、共同书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提供了科学指引。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这里试着从以下5个方面来深刻体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指引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贡献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工业文明在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沉重后果。全球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粗暴掠夺,对废弃物的无序排放、缺乏监管。其深层次的思想根源则是主张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理解偏差和错误认识。 中华文明历来尊重自然、倡导天人合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立足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客观实际,创造性地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既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又传承和发展了以天人合一为鲜明标志的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在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多边场合阐释天人合一的理念,把中国智慧运用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收录了多篇相关著作。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努力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中,习近平主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在《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中,习近平主席指出:“锦绣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造就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较于国际社会普遍了解和接受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天人合一理念能够更加直观、深刻地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这一理念既承载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思想,也蕴含着儒家“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自然观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为贵”的生态伦理思想。天人合一理念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思想精华,在新时代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应用于全球环境治理,必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擘画清洁美丽世界的美好愿景 面对复杂多变且日益加剧的全球生态危机,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努力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中提出:“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应该共同呵护好地球家园,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永续发展的历史高度出发,提出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擘画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新愿景,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作出了中国贡献。 从理论发展脉络看,“清洁美丽世界”中的“清洁”源自“清洁生产”的理念。当人们在苦思如何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的时候,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巴西会议为人们带来了一剂良药,提出了实现有利于环境良性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旨在更新替代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和原料,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于2002年6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明确规定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以“绿色浙江”破题浙江生态省建设,将实施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清洁能源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进一步丰富了清洁的理论内涵。 美丽世界则是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的理论延伸。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其中生态建设方面就是“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将清洁和美丽结合起来,深刻揭示了两者的紧密关系。清洁是美丽的重要前提,只有运用清洁能源、开展清洁生产,才能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为改善生态环境创造基本条件;美丽是清洁的方向目标,利用清洁能源、开展清洁生产不是出于单纯的经济考量,而是着眼于使生态系统由社会再生产的外部约束跃升为内在动力,更好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习近平主席于许多重要国际场合深入阐释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中国主张,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拓展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绿色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日益成为全球性的发展共识。然而,人类社会走上绿色发展道路的过程却充满曲折。工业革命以其科学技术上的革新,一度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正如《共产党宣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技术进步也带来了人类贪欲的膨胀和对自然掠夺的加剧。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0世纪多起环境公害事件在西方国家集中爆发,表明单纯想要征服自然,最终难逃自然界的报复。 人类反思的结果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提出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发展模式,但它们在以绿色低碳技术改善自身生态环境的同时,也通过跨国公司和国际贸易体系等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境污染和高能耗产业。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足、措施不力,也出现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上,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就明确提出:“必须更加注重完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具有亚洲特色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摆在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中指出:“我们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将其从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拓展到了生活方式的绿色化等更加广泛的领域,明确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6项重点任务,有效指引我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纵观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然突出,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有的是有发展无绿色,有的是有绿色无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中国走好绿色发展道路,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绿色发展新思路、拓宽绿色发展新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为世界各国同走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贡献了中国力量。 提出完善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 有效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需要世界通力合作、加强全球环境治理。近年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促进各国合作、共同保护地球家园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治荒漠化、减少全球塑料污染等领域的全球环境治理。然而,全球环境治理还存在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未能充分体现的问题,少数国家推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阻挠全球环境治理议程,不断侵蚀损害全球环境治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加之各国利益存在差异,在谈判达成共识上往往费尽周折,在执行落实上常常举步维艰,一系列因素导致全球环境治理面临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防治荒漠化等众多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从全球环境治理的参与者,逐渐成长为举世公认的贡献者、引领者。例如,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坚定支持者,始终全面、善意、有效地落实国际责任,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情况下,发挥了稳定国际气候合作框架、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我国向世界庄严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胸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中国举行。我们切实推动大会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在全球范围全面有效落实,充分体现了中国重视联合国作用、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全球环境治理的坚定立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强调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为全球环境治理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 面对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着眼于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提升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治理效能,习近平主席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强调:“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完善全球生态治理,建设生态友好型世界经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提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贯彻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提供了解决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结构性失调、治理赤字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权利义务失衡等问题的系统方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全球环境治理的崭新模式,有力回应了当前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的挑战,必将引导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变革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形成成果共享的崭新模式 习近平主席在《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中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加强全球环境治理,携手应对生态环境挑战,不是为了少数国家的利益,而是为了增进全人类的福祉。不能只让少数国家从全球环境治理中受益,而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承担责任。只有实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享,所有履行责任的国家都能获得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惠益,才能不断激发全球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汇聚共建全球生态文明的磅礴力量。 共享是共同使用和分享,追求的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而不是少数人共享、部分人共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契合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共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迫切愿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共享作为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更好共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标定了价值方向。围绕建设全球生态文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拓宽了共享的内涵和范围,为有效提高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享水平提供了新选择、新方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敬畏自然、珍爱地球,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尊崇、顺应、保护自然生态,加强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领域交流合作,共享经验、共迎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海、绿水青山。”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主张共享绿色发展成果,也主张共享全球环境治理经验,为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提供了重要指引。 当前,提高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享水平,需要纠正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不公,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权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现了中国始终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习近平主席在《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中提出:“关注发展中国家特殊需求,通过缓债、发展援助等方式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困难特别大的脆弱国家,着力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在《积极打造“绿色丝绸之路”》中提出:“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共迎时代挑战,携手推进全球气候治理》中强调:“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和支持,助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增进各国人民共同和长远福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捍卫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敦促发达国家承担历史性责任,牢牢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为推动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28日 09 版)
-
相关、相似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