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交通驶向全域“智”联
发布时间:2025-10-27 07:41:04,阅读次数:46 “数字交通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日前,在常州开幕的第九届数字交通创新发展大会上,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理事长史和平表示,近年来,江苏交通运输系统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数字赋能,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智能交通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自由流收费实现高速“秒过”,纯电动船舶穿梭于绿色航道,无人“轨道吊”在港口高效运转……如今,江苏数字交通建设全面提速,一幅“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智慧图景正徐徐展开。
智慧赋能,高速行“快”且“畅”
国庆假期,江苏高速公路网再次迎来“大流量”考验——联网高速出口总流量突破3400万辆,日均流量达434.67万辆,同比增长10.39%。假期首日更创下峰值纪录,达495.10万辆,较2024年国庆峰值增长14.11%,日均流量与峰值流量双双刷新历史纪录。
面对屡创新高的通行压力,“逢节必堵”一度成为车主的共同记忆。仅靠扩建道路的传统方式已难以为继,如何破局?作为全国首批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试点省份,江苏交控以“智慧站点”为突破口,聚焦“自由流收费”核心场景,推动“人—车—路—云”深度融合,不仅破解传统收费“效率低、成本高、体验差”的痛点,更蹚出一条“技术赋能、管理创新、服务升级”的数字化转型新路径。
在沪宁高速南京收费站,科技感十足的通行场景每天都在上演:空中,无人机沿车道缓缓飞行,循环播报“为保障快速通行,请提前备好付款码、通行卡”,以“空中语音向导”提前引导车流;左侧“云仓”内,工作人员通过远程系统,为过闸时未能成功缴费的车辆实时处理异常——从发现问题到解决放行,全程不到20秒,车辆无滞留、无拥堵,一路畅行。
这样的“秒过”体验,得益于“准自由流”模式的创新。它如同整个智慧站点的“智慧大脑”,在“云、路、车”三端协同发力。江苏交控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云端,平台对海量交通数据开展多维分析,精准完成车辆画像、路径拟合与车型判断,不仅为稽核系统提供有力支撑,更实现设备故障智能诊断准确率达90%、具备72小时预警的预测性维护能力;在路端,新一代高可靠融合网络织就覆盖全省高速的“一张网”,实时采集车辆与气象数据,让路况感知“无死角”;在车端,AI技术精准识别事件,通过上游ETC门架系统科学发布信息,精准触达车主,为出行安全加上“双保险”。
从“有卡无亭”到“无卡无站”,从“云收费平台”到“收费智能体”,江苏高速不再是单一的“通行管道”,而是加速迈向“智慧生态”。据统计,自智慧站点建设推进以来,全省高速公路通行效率提升10%,车辆特情率下降至0.5%以下。
“智慧赋能,既为车主节约了宝贵时间,也为物流运输企业有效降低运营成本,让‘车轮上的经济’行得更稳、跑得更快。”江苏交控营运负责人王颖健表示,未来,随着技术持续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产业生态协同共进,智慧站点将继续引领全国交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
智控内河,航运向“绿”而“捷”
10月15日,省港口集团江苏远洋“江远秦淮”轮和“江远金陵”轮,分别从南京港龙潭港区、徐州国际集装箱码头对向驶出,标志着全国首条内河集装箱运输绿色航线正式开通,“水运江苏”绿色航运走廊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江苏是水运大省,内河航道里程全国第一。如何让这条“黄金水道”既保效率又守生态?“科技创新是运河绿色航线的核心引擎。我们通过‘船舶规模化应用+配套设施网络化布局’双向发力,构建‘装备先进、设施完善、运营智能’的绿色航运体系,多项技术填补行业空白。”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董事长戴伟说。
在船舶装备上,公司首次采用充电模式的120TEU纯电动集装箱船,大幅降低电池与岸电设施投入成本。目前,“江远金陵”“江远秦淮”“江远惠山”3艘纯电动船舶已相继投运,推动内河航运从“单一试点”迈向“规模化应用”。船舶采用一体化集成设计,在空间利用率、操控精准度、安全保障力和智能化水平上均达行业领先。此外,搭载电力电子、“双路日用电源并联”等系统,让江苏内河运输稳稳迈入“纯电动时代”。
如今,内河船舶补能已如陆地加油般便捷。据悉,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在南京龙潭港、徐州港等5个码头建成充换电设施,形成“每航段必有补能点、装货即能补电能”的“五站联动”充电网络,成为绿色航线的“能量心脏”。此外,通过预制舱式设计适应港口临水高湿环境,高效充电设备搭配柔性充电技术实现“快速补能”,“云端平台+站端监控”的智能架构,让船员通过小程序即可轻松完成补能操作。
航道通行效率的飞跃,是内河航运变“捷”的另一大关键。作为全国内河航运最繁忙的航道之一,苏北运河通过打造要素感知一张网、数据资源一个库、智能调度一大脑等系统,实现船闸全过程自主运行。此举使船舶待闸时间降低超20%,饱和船闸船舶通过量日增加3万吨,全线年通过量可增加1亿吨,让“黄金水道”释放出“黄金效益”。
此外,通过实现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管理系统与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系统的数据实时双向交互,江苏彻底打破以往存在的“数据孤岛”和“业务壁垒”,在全国率先形成覆盖全省的“一体化、智能化、协同化”水上监管新格局,为“水运江苏”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智联全域,交通向“新”亦“融”
数字浪潮,正重塑江苏交通运输的每一个环节。10月26日,兴华市顾家物流园内,首批收割的水稻正有序入库。负责人顾宝山见证了20年来农村物流运输的巨变。
“过去调度靠‘小黑板’,司机‘趴窝等货’是家常便饭,找货难、成本高,一单货安排下来少则两三天。”顾宝山感慨道,如今只需轻点手机,输入线路,几分钟内系统便能智能匹配货源,长期困扰行业的找车难、定价乱、新线路开拓慢等痛点迎刃而解。
这背后,是江苏智慧物流体系的全面升级。江苏满运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起覆盖车货匹配、运力调度、运输管理的全链条智慧物流生态。通过整合货源、车况、路线等上百项参数,智能匹配引擎将公路货运调度效率提升40%,货车空驶率降至1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我们正以数据为燃料、算法为引擎,构建货运物流AI大模型,打造以自动驾驶重卡为核心的智慧运力体系。”运满满创始人张晖表示,公司将通过“人工智能+物流”深度融合,推动物流要素智能化重组与全链条协同,培育行业新质生产力。
政策层面持续赋能。今年8月,国务院部署“人工智能+”行动;9月,交通运输部出台实施意见,明确将辅助驾驶、智能铁路、智慧航运、智慧物流等七大交通场景作为重点应用方向,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描绘清晰的“路线图”。
“推动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应用,是顺应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对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九届数字交通创新发展大会的主旨论坛上,业内专家的观点引发共鸣。
当前,江苏已搭建起“公路一张网、高速自由流、内河智能管、港口自动化”的数字交通底座,而人工智能正成为激活这一底座、推动数字交通从“高效运行”向“智能预判”跨越的核心引擎。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获悉,我省正着手编制《江苏省“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创新应用行动方案》,聚焦“人工智能+行政执法、政务服务、运输服务、公路港航”等重点场景开展先行先试。
“交通运输场景多元、数据资源丰富,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应用的重要前沿领域。”省交通运输厅科技处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扣“数据、算法、场景、机制”四大关键要素,依托公路水路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低空飞行服务平台等项目,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交通运输“建、管、养、运、服”全周期,实现从“点上突破”到“面上成势”的整体跨越。
-
相关、相似的资讯
- 我省社科理论界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2025/10/27
- 在新征程上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2025/10/27
- 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2025/10/27
- 保护黑土地 大国粮仓更稳固2025/10/26
- 物流降成本 经济运行更高效2025/10/26
- 热门关注
-
-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7月-2021年6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1840年...
- 江苏绘就建设高水平知识产权强省蓝图
来源:中国江苏网“我省正处于从知识产权大省向强省跨越的攻坚期、落实强省建设总... - “两聚一高”新风景 江苏代表团对外开放团组会议吸引中外媒体图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江苏省代表团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举行。新华报...
- 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常态化右图全国政协委员唐川平在驻地将废旧报纸塞进废纸爱心屋。他认为垃圾分类看似简单...
- 10余省份省部级官员密集调整,有这几个特征中新网北京4月3日电(记者阚枫)3月以来,省部级干部人事调整密集,按照公开报道,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