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五金制品行业协会
知识产权保护POIPRS会员登录JOIN US联系协会CONTACT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热点

省政府“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勇争先”

发布时间:2025-08-27 07:54:58,阅读次数:39 更多

8月26日,省政府召开“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以“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为主题,系统呈现全省在改革攻坚、开放拓展、城乡融合领域的实践成果与相关规划。

面对复杂环境,江苏经济“顶压前行、高开稳走”:上半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万亿元、同比增长5.7%,经济增量保持全国第一;外贸进出口2.81万亿元、同比增长5.2%,实际使用外资115.4亿美元,规模均居全国首位。

截至7月底,200个省民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28亿元,完成率62.3%。下一阶段,江苏将持续释放“一揽子”改革红利。

深化改革激活力,筑牢民营经济发展根基

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江苏以改革为“金钥匙”,从环境、领域、要素三端发力,推动全省1461万户经营主体茁壮成长,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64%,成为发展“主力军”。

去年3月,省发改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专门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同步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0条等政策,从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到权益保护,全方位为企业纾困解难。“在发展中有什么需求,可以通过12345热线、‘苏服办’上的‘一企来办’综合服务平台反映,我们有专门的机制,问题都会得到具体解决。”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沈剑荣介绍。当前,《江苏省民营经济促进条例》立法进程加速推进,这项工作已列入今年省人大的立法工作计划。政策红利下,上半年全省民营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逆势上扬。

给民间资本“开新路”,在江苏,“非禁即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指南:除划定海上风电民资“底线”,还引导民资进入水电气热领域,1—7月该领域民资在去年增84.9%的高基础上再增36.8%;依托江苏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今年已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370多个,总投资超2400亿元;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入围第四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项目清单的民营企业占比超过70%,民间资本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广。

去年开始,江苏每年筛选200个省民间重点投资项目,推出用地“免申即享”、林地审批下放等“要素礼包”,同时组建省市县三级协调机制,提供“全周期”服务。截至7月底,项目完成率62.3%,超序时4个百分点。针对近千万小微企业“融资难”,省融资协调机制累计放贷超2万亿元,精准滴灌。

改革的活力同样体现在各地的创新实践中。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海东介绍,苏州紧扣企业实际需求,一以贯之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创新推出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转贷“四贷联动”机制——从去年10月到今年8月,累计发放贷款8906.1亿元,相关经验获国家部委通报推介;其数字人民币交易额破9万亿元、占全国70%,今年新增上市公司11家,居全国第一。

扩大开放拓空间,构建双向联动合作格局

改革是江苏发展的“内生引擎”,开放是江苏链接世界的“外向桥梁”。今年以来,江苏以更大魄力推进高水平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快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制度型开放“破冰”,对接国际规则再提速。“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先后推出两批探索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政策举措,已累计形成45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前不久,国务院批复江苏自贸区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发展方案,为江苏生物医药产业走向国际打开‘新窗口’。”省商务厅副厅长倪海清介绍。从区域实践来看,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5项经验在全国推广,苏州新晋成为全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江苏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的步伐,正越走越快。

开放平台“提质”,夯实合作载体。全省9家国家级经开区跻身全国前30,数量第一,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九连冠”;海外柬埔寨西港特区入驻超200家企业;江苏中亚中心升级国家级平台,连云港—徐州入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江苏“开放朋友圈”持续扩容。

各地也在开放发展中找准定位、主动作为。宿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仲小兵介绍,今年以来,宿迁聚焦“补短板、建支点”,全力建强开放融合发展载体:推进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南通北联”的高铁网、“内畅外联”的公路网、“干支衔接”的水运网逐步成型,区位不足、交通不畅的短板持续补齐;保税物流中心(B型)实现封关运营,“前港、中仓、后园”的发展格局加速形成;全市电商交易额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开放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结合“十五五”谋划,倪海清介绍了江苏开放发力方向:一是“拓市场”,聚焦东盟、中亚等新兴市场,将相关展会占比提至六成以上,强化信保倾斜,做大跨境电商与市采通平台;二是“强产业”,深化双向投资,发布招商图谱引外资入先进制造、科创领域,支持企业“走出去”建跨境产业链;三是“优规则”,推进集成创新,落地生物医药开放、服务业试点等政策,便利数据跨境流动,深化知识产权与涉外法律服务创新,提升开放层次与成色。

统筹城乡促协调,绘就区域联动发展新图景

今年以来,江苏扎实推进城乡融合与区域联动,从提升城镇化质量让农民“安居”,到完善基础设施让城乡“联通”,再到改善民生福祉让群众“暖心”,一步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绘就“城乡一体、区域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城乡融合“提速”,缩小差距暖民心。江苏把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关键,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不仅让农民“进得来”,更让他们“住得下、过得好”。“十四五”期间,江苏通过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方式,累计保障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46.01万人。省住建厅一级巡视员范信芳介绍,灵活就业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已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目前缴存人数达36万人,缴存额87亿元,发放贷款139亿元。民生改善的成效实实在在:上半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4,城乡差距持续缩小,共同富裕的基础愈发牢固。

“基础设施是城乡协同发展的‘硬支撑’。”范信芳介绍,当前江苏正全域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搭建起覆盖全省城市基础设施的“一张图”管理系统——燃气、供排水、热力、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城市桥梁、道路、隧道及综合管廊的运行信息,均能在“一张图”上清晰呈现,让城市管理更智能、更安全。

城市更新是江苏提升居民幸福感的“亮点工程”,在省级统筹部署下,江苏13个设区市共落地城市更新配套政策27项,南京、苏州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国家试点,无锡火车站及周边街区统筹更新项目成为国家级试点案例,各地探索出一批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拒绝“大拆大建”,江苏始终将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城市更新全过程,通过精心修缮与适度开发,南京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无锡蓝园系列、苏州十全街、扬州仁丰里等“老地方”焕发新活力。

热门关注
总访问量:2141259今日访问量:1024昨日访问量: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