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五金制品行业协会
知识产权保护POIPRS会员登录JOIN US联系协会CONTACT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热点

从历史深处回望 向复兴伟业进发

发布时间:2025-09-05 07:42:20,阅读次数:40 更多
  

“我想告诉年轻一辈,把伟大抗战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好!”9月4日,南京西康宾馆会议室,97岁抗战老战士戴根渠的殷切期许,深深触动了在场的95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孙彦博,“感受到老一辈用生命守护家国的赤诚,我们年轻一代必须扛好使命。”

这一刻,历史的接力棒,以这样温暖而坚定的方式,传递到新一代人的手中。这动人的一幕,发生在省委召开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现场。当礼炮的轰鸣仍在耳畔回响,军乐的铿锵还在心头激荡,我省参加抗战的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遗属、抗战烈士亲属代表,有关抗战纪念馆负责同志,部队官兵、学校师生代表等,带着共同的缅怀与敬意齐聚一堂。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重温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每一位参会者都心潮澎湃、倍感振奋。“那时缺粮少弹、战斗艰苦,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因为坚信有党的领导,我们一定能胜利!”座谈会现场,戴根渠胸前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80周年纪念章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回忆起1944年的“耙齿凌战役”,老人耳边至今还能响起冲天的枪声、号声和喊杀声。“那年我16岁,刚加入如东县双岔北游击队不久,在乱坟地里为新四军老七团传递敌情,我们最终全歼驻栟茶的日军加藤中队及300余名伪军,活捉14名日兵、100余名伪兵,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清乡’计划!”

戴根渠的深情讲述,让参会者仿佛回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对于江苏儿女而言,抗战历史是刻在血脉里、铭在记忆中的。一曲曲“宁死不屈、保家卫国”的抗日凯歌,历经数十载风雨,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1941年1月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盐城成为华中抗战指挥中心,构建起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五大根据地格局。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感慨,挺进敌后、东进北上,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正是党的一系列战略方针,指引新四军在江苏书写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抗战篇章。

一段段鲜活回忆,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的真理愈发清晰——

戴根渠动情地说:“我有两位好母亲,一位是生母,一位是中国共产党。生母给予我生命,把我抚养长大;党带领我走上革命道路,指引我不断成长进步。我一辈子永远铭记党的教诲,党让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党让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一句句深情话语,让“人民至上”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愈发鲜明——

“新四军、新四军,你为人民死,人民得你生”“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从宋公堤到雪枫堤,从沙家浜到黄花塘,江苏没有大山,人民群众成为抗日坚实的靠山。仇金标动情地表示,“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历史选择”,这一跨越时空的价值追求,既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未来的方向。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总书记的嘱托,犹在耳畔。如何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时代把伟大抗战精神熔铸于强军实践,是新时代军人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陆军某部政委陈奋苗话语铿锵:“部队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当好新时代王杰传人,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始终做到党旗指向哪里,就攻坚克难到哪里,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忠诚和热血守一方热土、保一方平安。”

1935年10月,淮安市新安小学14名学生组成闻名中外的新安旅行团,凭着“讨饭也要去宣传抗日”的热血担当,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如今,在新旅红色传统的滋养下,一大批拥有“四个自信”的新时代小好汉在新安校园茁壮成长。谈起这段镌刻在学校血脉里的红色历史,新安小学少先大队辅导员解满娟满是崇敬与自豪。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加坚定了她和同事们红色育人的初心,“我们将充分用好红色资源,教育引导队员们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新时代的红色场馆,如何成为传承精神、启迪未来的“活课堂”?仇金标给出鲜明答案:要用好新四军历史这一生动教材,扎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围绕重大主题策划精品展览,打造多维体验的“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当好红色资源的“守护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血脉的“赓续者”。

立足新征程,致公党省委会主委、省住建厅厅长王学锋进一步明晰了民主党派的责任担当:进一步激扬爱国热情,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紧紧围绕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凝聚思想政治共识,高质量做好建言献策、服务社会等工作,推动履职尽责更有分量、更有实效。

这不仅是一场与峥嵘历史的深情对话,更是一次向光明未来的庄严宣誓。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的磅礴力量,正化作江苏大地上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力,指引着每一位江苏儿女在铭记历史中笃定前行。

热门关注
总访问量:2167340今日访问量:195昨日访问量: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