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高协同”的江苏探索,这样落子
发布时间:2025-07-20 07:12:15,阅读次数:13
更多
- “这是推动企业战略转型的重大发展机遇!”7月17日的全省“双高协同”工作推进会上,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闵大勇的感慨,指向一个关键话题——“双高协同”。今年5月27日,省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指出,要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平台作用,推动高新园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7月4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7月17日,我省部署推进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聚焦高新园区和高等院校协同现状与发力点深入部署。正是在这场推进会上,深耕产研一线的闵大勇,道出了那句发自肺腑的感慨。目标清晰,分“三年两步走”“开展‘双高协同’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答好产业科技‘创新三问’与完成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三项任务’的有力举措。”关于开展“双高协同”的背景,推进会明确指出,这一举措是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发挥江苏禀赋优势的创新探索。时针拨回到去年2月,省委书记信长星在2024年江苏新春第一会提出“创新三问”:富集的创新资源如何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众多的企业创新主体如何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引力场?丰富的创新人才如何进一步激发创造活力?正是基于此,省政府今年名为《推进高等院校和高新园区协同发展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专题调研报告写道:综合考虑江苏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坚实的基础优势,宜选择一条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在战略定位上,积极融入和支撑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国际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而实施路径,则是将我省高校和高新区两大优势主体作为发力点,探索“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的“双高协同”模式,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梯度衔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体系。至于推进“双高协同”的时间线,17日的会议做出部署——2025年至2026年为第一阶段“试点引领”,省内18家高新区和37所高校开展结对试点,每个设区市有1—2家试点,主推一个产业方向、一个科创平台、一名领军人才、一只转化基金和一批标杆项目,并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设区市参照省级模式自主试点。2027年是第二阶段“全面推广”,要求在系统总结试点经验的前提下,形成标准化建设指南和评估体系,实现全省高新区“双高协同”全覆盖,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构建以科技型企业和高校创新团队为主体,省市区校联动、“一区多校”深度协同的发展格局。省市区校,“责任清单”现已出炉值得一提的是,“双高协同”各方职责划分,也在17日的推进会上有所体现。例如,要求试点高校“强化破题破局意识”,由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有关部门研究改革措施。在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岗位聘任、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方面出台明确细化措施,为学科带头人和人才团队提供制度保障,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求试点高新区“突出真需求”,组织企业凝炼需要高校解决的技术问题,在配套转化基金、项目成果落地、高层次人才引进、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和载体支撑。要求省科技厅“突出发挥主体作用”,督促试点单位尽快制定“一园一校一策”实施方案,明确试点目标、时间节点与责任清单;省教育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协同育人、教师职称晋升、人才双向流动等方面各项举措在高校落地落实,精准支持试点高校及师生团队;各市政府把“双高协同”纳入“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任务布局,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协同落实机制。其实,部分高校和高新区围绕“双高协同”已形成阶段性改革思路。东南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贺龙兵直言,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孙友宏院士为组长的“双高协同”工作专班,并于近期出台了“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目标直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为更好地激励,我们开展专项政策调整,不仅针对教师,而且面向学生。”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嵇春艳介绍,对于学生参与取得的创新成果及应用成效,符合并达到实践课程教学要求的,允许其办理课程替代手续。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崔荣国告诉记者,在今年5月30日合并成立区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的基础上,他们又通过整合原先两部门事业单位,组建了无锡高新区“双高协同”促进中心,“说到底,就是创新组织推进机制,希望借此打开局面。”强化协同,改革不乏亮眼要求事实上,高校与高新区在我省很早就有产学研方面的合作,问题是,过去合作更多是自发结对,往往面临三大“堵点”:高校服务高新区新质转型的支撑力不足、高新区承接高校成果转化的承载力不够、高校与高新区创新供需对接机制不畅。以通用人工智能产业为例,2025年全省高校贡献了19.8%的专利,但其中校企合作申请占比仅为2.28%。“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作为企业家,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省里打破高校科研与企业应用之间壁垒的决心。”闵大勇表示。为此,推进会作出明确部署,推动“双高协同”要强化组织协同,实施分层推进,重点把握好两层关系——第一层,深化首家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试点建设,立足江苏、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构建“双核引领—区域联动—全域覆盖”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第二层,强化省域创新资源统筹,建立“创新需求清单—学科供给清单”双向匹配机制,形成“苏南策源突破、苏中协同转化、苏北特色崛起”的全省“双高协同”创新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一揽子”深化科技、教育、金融等细分领域的改革事项也被列举出来,其中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任务要求。例如,支持专业风投创投机构聚焦高新园区产业细分领域,探索“孵投联动”“超前孵化”等创新模式;再如,着力培育兼具科研素养与产业运营能力的复合型技术经理人才队伍,加速高校科技成果向高新区转移转化;此外,还提出要“建立顶尖人才和紧缺人才‘学术身份保留、产业贡献单列’的特殊通道”,以及“探索成果发现、概念验证、园区服务、投资孵化贯通的运营模式和收益分享机制”等。江苏“双高协同”的蓝图上,除2027年要实现相关工作全省“全覆盖”,还有若干“子目标”令人期待:届时,我省高校联合高新区企业要共建省级以上平台超80家、联合培养研究生逾2000人、引进培养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500名左右,并培育独角兽企业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3000家,开辟5个引领科技前沿、处于国内领先的新赛道,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5%。
-
相关、相似的资讯